公司新闻

20世纪的N个瞬间134 开罗:罗斯福



罗斯福不像丘吉尔那样,过多考虑本国的自私利益,他曾经准备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减轻苏联的压力,可是,丘吉尔一而再再而三劝说,罗斯福放弃了原计划,推迟到1943年。当丘吉尔跑到莫斯科与斯大林见面后,斯大林远不像丘吉尔原来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于是,与罗斯福讨论第二战场的时候,极力坚持在南欧打击意大利,或者支持希腊等东南欧国家,或者派飞机轰炸德国,总之是边缘战略。罗斯福认为这些固然重要,但不能对希特勒构成真正毁灭性的的打击,还是坚持要渡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

其实,罗斯福是冒了很大风险确定“先欧后亚”战略的。“先欧后亚”战略是美国人轻视日本人的表现,一些将领认为一个美国人就可以对付十个日本人,战争开始时电唱机到处唱着“再见了,妈妈!我要出发去横滨了!”裕仁的闪电战比希特勒还厉害,袭击珍珠港之后,山本五十六的舰队如入无人之境。裕仁的陆军迅速占领香港、关岛、婆罗洲、威克岛、菲律宾群岛,山下奉文说动泰国象征性抵抗四小时之后投降,然后越过泰国进攻马来亚,英国最新的主力舰、海军王牌“威尔士亲王”号和重巡洋舰“却敌”号被击沉,裕仁的部队势如破竹,麦克阿瑟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美军和菲律宾地方部队接着退到巴丹半岛。罗斯福很器重他的将才,害怕他坚守被日军消灭,于是命他前往澳大利亚。希特勒的潜艇配合裕仁的军队,遇到美英船只就击沉。日本潜艇曾炮击西雅图,3月上旬,15架从舰上起飞的零式飞机空袭洛杉矶,虽然在军事上说这些袭击不过是骚扰性的,但对美国人的心理冲击极大。史迪威将军一瘸一拐地从缅甸逃出来,嘟囔着说:“打得我们够呛,把我们从缅甸赶了出来,真是奇耻大辱!”华盛顿有些战略家认为,打败日本可能要十年。1942年的日军,赢得了空前的胜利,这与无处不在的日本移民有关,这些移民都或多或少担负了搜集情报的使命,他们测量绘制了十分精确的地图,进军十分准确凶狠。而美国海军用的还是早已过时的18世纪的海图,不少海战事实上是由于不知航路深浅而失败的。海军陆战队在进入所罗门群岛时,得一边前进,一边测量。他们在那里打的第一场仗,连地点也弄错了,他们以为那是泰纳鲁河,其后才发现原来是艾卢河。日本人本来就对剖腹自杀极其崇敬,长期武士道精神的熏陶,日军往往奋战到最后一兵一卒,这使美国大兵叹为观止。美国人是崇尚体面投降的,保存生命最重要,作战的条件丧失,理所当然应该放下武器。到这个时候,美国人才真正知道日本人不好对付,不要说十个人,就是一个日本人也难以对付,不是么,胆大的怕不要命的。最困难的时候有人建议,放弃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日本人一直把美国人赶到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沙漠

尽管如此,罗斯福还是没有动摇“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还好,美军破解了日本海军的密码,对山本五十六与各舰队的电讯了如指掌,于是,有了中途岛的胜利,有了拦截山本五十六的座机。麦克阿瑟则带着他的军队一个岛一个岛进攻,吃尽了日军的苦头。

在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东北18英里的橡树岭那里,工人们正在平整山麓,安放底脚,准备兴建一些建筑群。那里的人谁都不知道他们搞什么名堂。从这里再往西两千英里,就是新墨西哥州那个平静的圣菲城,其中有不少带有外国口音的游客走到东宫街109号那座房子。接着,就有船把他们载到35英里以外的一个营地。他们只知道这是Y号工地,后来就是举世闻名的洛斯阿拉莫斯城。太平洋海岸的西北部,到处都在兴建高大的联合企业工厂。只有几个科学家,一个什么少将,少数几个由罗斯福总统亲自指定的文职人员,才真正掌握这机密。这个计划要动用的20亿美元,在联邦预算分散在各种项目下,看不出来的。参议员哈里·杜鲁门到这里来,到处打听情况,要看看纳税人的钱是否用得其所,罗斯福就叫他别管闲事。这些科学家们知道,他们是在和时间赛跑。根据英国情报人员报告,希特勒原来命令挪威的挪尔斯克氢化厂生产3000磅重水,后来又增加到1万磅,同时捷克的铀一直源源不绝地向德国那边运去。1942年10月15日,盟国在挪威空投了一支突击队,把这个氢化厂破坏了一部分,这使盟国有个喘息机会,但是毫无疑问,纳粹又会将工厂重建起来的。罗斯福要赶在希特勒之前制造出理论上的超级炸弹。

《光荣与梦想》。

以研制出全球第一颗原子弹而闻名的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美国是英国前殖民地独立的国家,天生就对受到侵略压迫的国家同情,罗斯福继承了这个民族心理,在他就任总统之后,力图摆脱孤立主义外交思想,但是,他要竞选获胜继续执政就必须在外交上小心翼翼。1937年罗斯福的“隔离演说”号召美国人民行动起来遏制裕仁、墨索里尼、希特勒的侵略以免波及自己,但当时美国人民还没有做好卷入世界事务的心理准备。罗斯福逐渐卷入中国抗日事务,一点一点扩大对华借款,到1940年斯大林中立日本时取代苏联成为支援中国抗日的主要国家。罗斯福有一个理想,他想带着中国一起成为世界警察,他不像丘吉尔那么蔑视中国,他对蒋介石领导抗战,这么落后的国家居然没有像法国那样投降,他充满了敬意。在罗斯福的坚持下,1942年1月1日签署的那个联合国家宣言,中国签字摆在第四位。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参战问题一下子得到统一,出现全国一致支持罗斯福的局面。罗斯福原来估计太平洋战争发生的时间是第二年,日本的进攻这样早,使美国不仅来不及作充分部署,连已经配备好的兵力也大部分被摧毁。在这种情况下,美、英制订了亚洲战略:守住新加坡、荷印一线,并通过滇缅公路把供应品运入中国,维持中国作战。战略的意图是防止日本进一步扩大占领区,防止日本控制马六甲海峡,防止日本获得急需的石油。美、英的主要力量被德国牵制在欧洲,日本的大部分陆军又都在中国战场。因此,在这一战略中,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使中国得到物资援助,当时唯一通往中国的滇缅公路就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日本兵力一时达不到的印度,则成了重要的后方供应基地。

滇缅公路

为了实现亚洲战略,罗斯福在全球战略布置上列出了中国战区,在与英、澳、荷、新等国商量后,决定成立中国战区统帅部,罗斯福建议蒋介石为战区统帅,“负指挥现在或将来在中国境内活动之联合国家军队之责”,并建议,该战区包括联合国家军队可以达到之安南及泰国国境,由中、美、英三国政府代表组织一联合计划作战参谋部。蒋介石在1942年1月2日发出复电表示接受。自此,日本增加了一个强大的敌手,中国则得到一个强大的盟友。

蒋介石一直主张“亚洲第一”。早在1941年10月,就表示“亚洲重于欧洲,打倒暴日,则欧洲之侵略势力,更易消灭”。蒋介石主张以美国为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力,蒋介石草拟了一份中美英苏荷五国协同作战总方略,提出在1942年7月以美国海空军及中国陆军为主攻力量,以外线作战姿态向日本出击。这与罗斯福、丘吉尔“先欧后亚”战略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在后来的共同作战中发展成为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之间分歧的根源之一,具体表现则是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的矛盾。

早在《租借法案》通过后,罗斯福为实现租借法案之目的,向中国派出了马格鲁特率领的军事代表团。中国战区成立后,这个代表团的规格显得太低,总参谋长马歇尔推荐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对史汀生竭力赞扬中国军队作战勇敢……说如果蒋介石真肯把全部中国军队交给他训练及指挥,他一定能在亚洲大陆上严重打击日本。但罗斯福和丘吉尔没有同意蒋介石的战略,蒋介石就不肯把军队交给史迪威指挥,导致史迪威对蒋介石强烈不满,史迪威就使用美国援华物质的分配权来遏制蒋介石。后来,日军进攻缅甸、印度,罗斯福与丘吉尔协商之后成立中缅印战区,任命史迪威为总司令,主要任务是把在印度的物资运到中国,支持蒋介石继续抗战。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史迪威就组织驼峰航线。当时英军不堪一击,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和印度作战,按照协议,这些军队开到印度后接受全部美械装备,并由史迪威组织训练,蒋介石授意军官不予合作,史迪威要求蒋介石把连以上军官全部调走,由美国军官代替,这极大刺伤了蒋介石的民族自尊心,坚决反对,史迪威在日记中骂蒋介石是“&货”,蒋介石则当着中国远征军部下的面骂史迪威是“帝国主义者”。不过,蒋介石还不想和罗斯福闹翻,只是把罗卓英及其部下调回国,任命性情温和的郑洞国为新一军军长,接受史迪威的领导,这支军队清一色美械装备美式训练,发展到五个师。

《中美关系史全编》。

史迪威和郑洞国

1943年1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会见,马歇尔和霍普金斯竭力主张进攻法国实践美国在莫斯科对斯大林所作的承诺,丘吉尔拿出他写给罗斯福一封信念给大家听:

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第一,攻克地中海的非洲沿岸,在这一带建立起海军和空军设施,它们对于开辟一条横贯的军事交通的有效走廊是必要的;第二,利用在非洲沿岸的基地,在最短时间内以有生力量去打击轴心国的下腹部。

丘吉尔竭力鼓吹进攻西西里,他说,掌握了非洲北岸和西西里,将会腾出大约225艘船来支援缅甸、中东和太平洋等地的作战,占领西西里不仅可以夺去敌人借最狭窄的海面在地中海袭击盟国船只的基地,而且可以使盟国获得一个基地,为地中海的航运建立更加宽阔的空中保护,还有可能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丘吉尔的如簧巧舌说服了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人,不过,罗斯福为了对付来自裕仁的威胁,主张在缅甸登陆重新夺取滇缅公路保障对蒋介石的供应,在新不列颠岛上进攻拉包尔,丘吉尔表面同意,后来实际没有动作。会议结束的时候召开了记者招待会,罗斯福讲了这样一段可以响彻几个世纪的话:

总统和首相在对整个世界大战的局势作了全面分析之后,更加坚定不渝地确信,只有把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力量彻底消灭干净,世界和平才能到来。这就是说,这次战争的目标可以列成这样一条简单的公式:要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无条件投降。他们的无条件投降意味着在今后几代时间内,世界和平会有可靠的保证。无条件投降并不意味着德国人民的毁灭,也不意味着意大利人民和日本人民的毁灭,而倒的确意味着那种以征服和奴役别国人民为根据的哲学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毁灭。

显然,罗斯福这是在吸取他心里的老师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教训,生怕再制造出一个希特勒来。

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传来了,从前小看斯大林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现在刮目相看了,罗斯福突然觉得胜利的前景清晰了许多。

在北非战争取得突尼斯决定性胜利的背景下,丘吉尔到华盛顿和罗斯福再次会晤商讨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那是5月11日,所谓的“三叉戟”会议,丘吉尔终于同意1944年5月1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罗斯福为了平息蒋介石的不满,把史迪威和陈纳德从中国战区招来开会以示对中国战区的重视。史迪威观察会议的结果是这样写的:

结果必然是丘吉尔任意支配罗斯福。他们正在为英国寻找一个轻而易举的办法,一条捷径,因此,无论怎样都无法把注意力从欧洲大陆上转移开去。英国佬对太平洋战争是不感兴趣的,而由于总统给迷惑住了,他们正式交上红运呢。

史迪威要求的缅甸行动、派遣美国师和前次一样,都是纸上谈兵,实实在在的行动都是满足欧洲对希特勒作战,只有陈纳德的空军得到了些许加强。美国在太平洋的行动是夺取阿留申、马绍尔、加洛林、所罗门、俾斯麦群岛,袭击日军的运输线。

会后罗斯福像往常一样发给斯大林一个会议记录,当时,罗斯福有一个想法,斯大林对开辟第二战场颇有微词,他认定同斯大林直接见面,没有丘吉尔在场,一些问题很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罗斯福派遣的使节同斯大林商定7月见面。斯大林给丘吉尔发去一封回顾十三个月来英美开辟第二战场的保证,那言外之意就是英美不守信用。本来,以前丘吉尔发给斯大林的信件都会先发给罗斯福,请罗斯福提出修改意见,这次,丘吉尔很愤怒,使用了尖酸刻薄的语言,直接就发给了斯大林,斯大林被激怒了,召回驻英美大使,罗斯福就想到1939年同希特勒合作的故事,生怕斯大林现在同纳粹妥协。

丘吉尔对于罗斯福想和斯大林面对面密谈的计划感到很不爽,生怕美苏会做出什么不利于大英帝国的协议。丘吉尔知道自己反对无效,于是建议先召开美英苏外长会议,扫清三巨头会议的障碍,还好,罗斯福和斯大林同意了。罗斯福想起蒋介石的困难,又建议在两国中途的某地同蒋介石会谈,协调蒋介石和史迪威、陈纳德之间的矛盾,安排亚洲的未来。

西西里岛登陆胜利在望,6月16日,罗斯福与丘吉尔联合发表了致意大利人民的公开信:

意大利生存的唯一希望在于向联合国家所向披靡的军事力量履行光荣投降。……你们的一切利益和一切传统都已被纳粹德国和你们本国虚伪而腐败的领导人出卖了。唯有把这两者都加以摧毁,一个重建起来的意大利才有希望在欧洲各国的大家庭中得到受尊敬的地位。

这是暗示意大利国王,赶快随机应变吧。果然,墨索里尼被赶下台了。这是摧毁性的,希特勒和裕仁的那些卫星国首脑会怎么想?战争的走势会怎样发展?罗斯福和丘吉尔都需要交换意见。

8月17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在魁北克会面,蒋介石派宋子文参加会议。会议决定接受意大利的无条件投降,成立美英苏中国际组织,因为法国的溃败,罗斯福一直瞧不起戴高乐,没有承认自由法国,重申了1944年5月1日的霸王行动,成立东南亚司令部,由蒙巴顿和史迪威任正副司令。

魁北克会议

丘吉尔对在法国西部登陆忧心忡忡,他举出一战的巨大损失作为例证,他警告,伤亡可能异常大,倒不如就在意大利向纳粹的软腹部进攻,或者在希腊登陆,或者通过海峡到多瑙河登陆直接同苏联并肩作战,要不就在挪威登陆……总之,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最怕就是丘吉尔一会儿一个主意。还好,空军解决了丘吉尔的疑难,联合轰炸行动可以使德国到诺曼底的交通线瘫痪,登陆不会受到有力支援德军的阻击。

霍普金斯在魁北克会议时,随身带着一份文件,题为《俄国的地位》,文件的内容如下:

俄国在欧洲的战后地位将是一种占优势的地位。德国战败之后,欧洲将没有力量可与它的强大军事力量相抗衡。事实上,英国正在地中海造成一个与俄国相对峙的地位,这将使它在日后欧洲的均势中得到好处。然而,即便是在这地方,它也无法同俄国匹敌,除非它有可能得到其他方面的支持。

上述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俄国在这次战争中是决定性的因素,它必须取得一切援助,而且每一步努力也都必须是为了同它搞好关系。这样,由于轴心国失败后它无疑将支配欧洲,这就更加有必要发展和保持同俄国的最友好关系。

最后,美国在对俄国关系中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是太平洋战争的进行。有了俄国作为对日作战战一个盟国,这场战争将比没有俄国参加而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少的人力和物力的代价来结束。要是太平洋战争在进行时而俄国方面的态度不甚友好或消极的话,那么困难将大为增加,而且作战行动也可能遭遇失败。

这个估计显然具有重大意义,它所表明的政策对德黑兰会议和稍后的雅尔塔会议所作出的决定都起着指导作。

20世纪的N个瞬间134 开罗:罗斯福

魁北克会议期间,墨索里尼垮台了,英美盟军在意大利半岛登陆,可是,希特勒的军队已经占领罗马附近,盟军进行得异常艰难。


[美]舍伍德著《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二次大战时期白宫实录》。

3044am永利集团